朱雄英放下茶盏,目光透过窗棂望向远方,似乎在思考着什么:“苏日娜,你知道吗?这次海上贸易,不仅仅是为了筹集经费支持远洋舰队的建造,更是为了打开大明与海外诸国交流的大门,海洋才是大明未来要发展的方向。”

    苏日娜微微颔首,她的眼中闪烁着对朱雄英的崇拜:“殿下,奴婢明白。但奴婢心中仍有疑虑,这海贸利润究竟有多大?我们真的能从中赚钱吗?”

    “利润,自然是有的。”朱雄英微微一笑,手指轻轻敲打着窗棂,“从古至今,华夏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等商品,在海外极受欢迎,这些都是海外生产不了的,尤其是安南国和占城国,他们更受华夏文化的影响,贵族们都对这些商品趋之若鹜。而且,贸易是一来一往的事情,除了卖东西,我们还可以通过贸易带回海外的珍稀物品,如象牙、沉香等等,这些在大明同样有着极高的市场价值,皇室贸易是独占性质的,因此卖给国内能消费得起的富人也是赚钱的。”

    “但殿下,海贸毕竟风险极大。”苏日娜担忧地说道。

    朱雄英转过身,目光如炬地看着苏日娜:“你说的没错,海贸确实风险极大,但正是因为风险,利润才会更高风浪越大鱼越贵听说过吗?”

    “而且,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,我送来的海上定位设备,可以让舰队在茫茫大海中准确找到航线,而且第一步只是在南洋航行,没有那么困难的。”

    苏日娜点了点头,又问道:“殿下,您真的相信马三保能够胜任那个职位吗?宫里的很多人都对此议论纷纷。”

    “我相信他。”朱雄英重新坐回书桌前,拿起笔继续撰写条陈,“马三保虽然年轻,但他有着对航海足够的热爱和天赋,只要给他机会,他一定能够证明自己。”

    详细的写好了条陈以后,朱雄英前往在皇城南部的户部值房拜访左侍郎傅友文,因为有着皇帝对于此事的许可,所以这也算不上私自结交大臣。

    之所以要找户部,还是之前说的原因,如今的内帑,是归属于内廷的内承运库管理不假,但同时还要接受户部的双重管理。

    做生意是需要成本的,购买大量用于出售的货物,就必须要动用内帑的钱,所以也必须经过户部。

    来到户部,在大堂右侧的值房里,朱雄英见到了左侍郎傅友文。

    傅友文见到朱雄英到来,连忙起身相迎,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。

    两人分宾主落座后,朱雄英开门见山,将朱元璋的诏令以及自己的计划详细地向傅友文阐述了一遍。

    傅友文听后,眉头微皱,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:“我已略有耳闻,殿下整体计划之宏大,实在是令人惊叹,不过只进行这第一步倒也难度不大,只是海上贸易虽然看起来一本万利,但实则风险极大,从前南宋朝廷做海贸生意,血本无归也是常有的事情,所以还需要谨慎行事.关于第一批下南洋贸易的规模,最好还是先小规模尝试,逐步积累经验。”

    朱雄英点头称是,他明白傅友文的担忧,之所以不止一个人跟他提这件事情,是因为海上贸易确实风险极大。

    为什么大明建国这么多年不搞海贸?除了海禁政策本身的因素以外,就是因为这项活动确实不是百分百赚钱的,不确定因素太多,再加上有成本,一趟下来要是遇到点飓风,货品卖的不如意,那赔钱也不是不可能。

    但朱雄英肯定不能因为风险就止步不前,毕竟,海上航行这件事情,安全性跟舰队规模是肯定成正比的,舰队规模越大,对抗海盗就越稳妥,同时遇到飓风等天灾,抵抗灾难以及搜救人员、物资的能力也越大。

    而且郑和下西洋已经印证了这个观点,因此朱雄英把握还是很充足的。

    他拿出条陈,向傅友文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想法,条陈写的很详细,包括如何选择行进路线以减少航行风险,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商品来提高贸易利润等等,显然,这是一份合格的项目计划书。

    傅友文认真地看完后,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,他说道:“殿下计划周密,既然皇上已下诏令,户部自然全力支持。”

    然后傅友文又提了一些自己的意见,包括海上贸易的具体细节,也就是船队的组建、商品的采购与运输、人员的选拔与培训等等,干这种大事就是要把前期的这些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,才能开始着手筹备第一批下南洋贸易的事宜,不然的话根本就是无从下手。